close

  升級開業 紅火米商務中心線更紅火了
  儘管開業首日免費品嘗,但人們仍然紛紛塞了錢就走現在代償,小店里裝好了祝福牆,一家人開通了博客,請為他們送上祝福吧來源:新文化報 - 新文化網
  熱心市民將祝福寫在紙上,和米線店一家人合影留念 本花店組圖片本報記者劉陽攝
  志願者朱大姐一直在後廚洗碗機幫著刷碗
  張錦奇煮著米線,8房屋二胎個爐竈就沒空過
  米線店開業
  A04版~A05版
    新聞提示:
    長春市朝陽公園附近,萬寶街和開源街交會處,有一家“紅火米線”,雖然只有4張桌子,卻承載著店主一家三口的夢想———讓女兒能自己走路。
    女孩名叫張倬,今年7歲,身患腦癱,幾乎每天都要去醫院進行康復訓練,每個月費用至少4000元。為了攢醫葯費,爸爸媽媽從松原來到長春開店賣米線,但一天至少要賣上150碗才夠孩子訓練的費用和店里的支出。得知情況後,有客人特意趕到店里看看孩子,吃碗米線,獻出愛心。
    本報也發起呼籲,請您到店里吃碗米線,幫一幫這努力堅強的一家人。
    重新裝修升級的“紅火米線”開業了!小店里顧客絡繹不絕,祝福不斷。昨天雖然是免費,可細算下來,一天收到的錢,比定價要多得多。
    張倬一家開了博客(blog.xwh.cn/hhmxd),孩子媽媽孫立傑決定用最平常的敘述,向好心人彙報孩子每天的每一點進步。
    小店開業,“愛的米線”認購網絡平臺今日關閉,歡迎好心人到店里坐坐,吃碗米線,溫暖寒冷的冬日。
  重新開業 升級的口味蠻不錯
    張倬蜷在溫暖的被子里,長長的睫毛向上翹著,恬靜地睡得正香。孫立傑靠在女兒身邊,她睡不著了。爸爸張錦奇在廚房裡忙著把料備足,抬頭看看表,4點。“能睡一個多小時。”昨天是小店升級開業第一天,他做了充足準備。
  換上乾凈衣服迎開業
    6點,門口的小彩旗在雪花中飄著,夫妻倆的朋友宋鵬將雪清掃乾凈。張錦奇端著鐵盤穿梭在後廚與前廳之間,盤子里裝著做好的鴨貨。平常他只做半盆,這回他燉了滿滿一大鍋。
    孫立傑來到後廚,張錦奇看著她說:“我換件衣服吧。這幾天干活,就可這一套衣服了,今天開張,我換件乾凈的。”
    媳婦給他找來了一件舊夾克,換好衣服,他急忙跑進後廚。“不行,還是覺得不放心。”站在後廚,張錦奇有些不安,做一碗米線嘗一嘗,他覺得口味升級的米線蠻不錯,“大伙兒一定能喜歡。”
  很多人塞了錢就走
    8點40分,開源街上人不多,一個男子推開店門,把錢塞給孫立傑轉身就走。米線店升級後的第一天營業就這樣開始了。
    9點,門外飄著雪花,氣溫一點點下降。可小屋裡,人越來越多,志願者各就各位,拿碗的、點單的、送餐的、洗碗的……大家忙前忙後時,店門又開了,冷氣一下子鑽了屋內,大家都打起了精神。“米線店今天營業嗎?”一位穿著制服的女子問。
    “對,今天開業,快進來,外頭冷!”孫立傑趕忙上前招呼。
    這是昨天重新開業後的第一批客人,長春公交集團160路車隊的工作人員,一共7個人,得知店鋪開張,他們來捧場之餘,還給張倬帶來了一些零食。
    隨後,中學生、附近鄰居、過路市民、專程坐長途車來的外地人……一直忙到下午一點半。吃的人多,探望的人也多,很多人塞了錢就走。
  不吃米線就送鴨貨
    有人慕名而來,也有人是順路走進來。可一聽說是“免費”,很多人說啥也不同意,直接往門外走,“不能不給錢,這一家已經很不容易了。”
    孫立傑見很多人不吃米線就走,臉上的表情很複雜,“他們來了,我特高興。可他們不吃飯就走,我心裡很難受。我不是用免費在炒作,我是真心感謝大家。”
    說完,她拽了一把食品包裝袋就開始裝鴨貨,“不吃米線,就送鴨貨,這些都是給大家準備的,全部免費送。”進店的人若是塞了錢就走,她就追出去,一定塞一袋鴨貨,或是一瓶飲料。
  骨頭湯不夠了
    下午,晚飯口還未到,米線店又一次迎來了高峰。一對夫妻帶著5歲的女兒走進店里。“媽媽,她比我大,應該叫姐姐。”小女孩看著張倬,對媽媽說。
    “來一份米線吧,就要一份就夠了。”小女孩的母親對孫立傑說。不一會兒,熱騰騰的米線上桌了,小女孩指了指沙發上的張倬,仰頭望著媽媽,“我是來看姐姐的,她比我長得大。”看到這一幕,孫立傑躲在一邊看著張倬,眼淚掉了下來。毛巾掛在牆上,孫立傑把頭貼上去,擦了擦眼淚,“我就是想,我家孩子啥時候也能像他們的孩子一樣。”
    張錦奇仍然在後廚忙得不亦樂乎,一天下來,他自己都數不清賣了多少碗,“以前泡兩捆面就夠三四天用的,今天泡了5捆面,還沒到晚上呢,快沒有了。”他熬制的骨湯,也已經所剩無幾,“這可咋辦,骨湯不夠了。”
    一旁的宋鵬說:“這不是說明咱生意好嗎,明天多弄點。”
    說起宋鵬,或許是重新開張的米線店里最忙的一個人,一天下來,外賣就送了17趟。“從早上開始,第一趟是7份的,後來就沒停過,每次都是好幾份,可忙了。”
    昨天一天,店里做了140多份米線,收到的錢有6000多元。
  訂餐電話一個接一個
    中午飯口一過,張錦奇的電話一個接一個響起來,全是訂餐的,而且都是訂12日、13日的。
    附近寫字樓的兩家單位負責人都找上了門,“訂餐,12日,14份。”“訂12日中午的米線,15份,每份標準15元。”
    而長春市第二實驗中學一位同學的電話,讓張錦奇紅了眼眶,“我們班有60人,我們訂幾十份,具體份數周五早晨告訴您,不知道能不能送。”
    “能,打車我也要給孩子們送過去。謝謝大家!”
  張倬的教育問題有譜了
    上午,小屋裡人多得沒地方下腳兒,很多人圍著張倬聊天。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小姑娘興緻很高,在媽媽的鼓勵下,唱起了歌。
    歌剛唱完,進來了兩名男士,“我們想看看孩子。”他們是長春市朝陽區教育局的楊延宇和長春市朝陽區特殊教育學校任偉老師。
    兩個人跟孫立傑和孩子聊了好一會兒,進了廚房找孩子爸爸。
    “康復訓練咱要做,教育也不能落下了。天暖和,你們到學校來,天冷,我們把教育送上門。”原來,這些天,他們一直在關註張倬的情況,從新聞中判斷,孩子的語言能力及其他的學習能力都需要提高。前些天店里裝修,只好等小店穩當了,上門瞭解情況。
    任偉老師說,特教學院就在工農廣場附近,孩子雖然需要康復,但是學習不能停下來,一定要跟上了。而提供哪一種教育模式,需要對張倬的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後,才能制定適合的學習課程。
    “這幾天你們忙,過些天有空了,帶孩子去做全面的評估,咱把孩子的教育也跟上。”楊延宇說。
    “太好了,這是我姑娘目前需要解決的另一個棘手問題,這回有譜了。”張錦奇說。
  無聲的默契 流暢的服務
    “米線店重新開張,人肯定多,一想他們就忙不過來。”說這話的,是來幫忙的志願者們。推開店門,不吃米線,沖夫妻倆笑笑,繫上圍裙開始“工作”。沒有明確分工,大家卻有著無言的默契。
    張錦奇的表弟尹宇也從松原趕了過來,小伙子不怎麼說話,一直埋頭做著事,性格跟張錦奇有些像。
  來當志願者誤被當顧客
    9點,店門開,走進來的是沈天清。他說,家住臨河街附近,離米線店不算遠。這些天,這個小伙子,一直關註米線店的動態。“信息來源,就是報紙。”沈天清說,前幾天,就想來看看。“小店開業,就不當客人了,來搭把手。”在店里站了一會兒,他有點兒熱,脫下外套,站在門口迎客,負責擺碗筷。
    “歡迎,快進來熱乎熱乎。”門開,沈天清招呼一個小伙子進來。小伙子忙擺手笑,“我是來做志願者的。”鏡片上,“爬”滿水霧。
    小伙子叫劉石光,22歲,在長春理工大學讀書。“大四了,準備考研呢。”考試在即,他來店里做志願者,他說,“不差這一天了。”劉石光說,從媒體開始報道起,他就開始關註小店的點滴。上周六,他和女朋友來過一次,給張倬帶來了一個毛絨熊。
    這幾天,張倬一直抱著這隻熊不放,她說,要當小熊的媽媽。
    知道小店開張,劉石光一早就從學校出發了,女朋友為什麼沒來,他說,“有些體力活,就不讓她幹了。”
    夾著滾燙砂鍋上餐桌,收拾碗筷,不一會兒,小伙子額頭就冒汗了。
  彼此不大熟悉卻默契十足
    清洗砂鍋、碗筷,洗菜的工作,有人自告奮勇接手,大伙還沒弄清她的名字,她就已經繫上圍裙,開始幹活了。這位大姐叫朱敏,53歲,家住汽車廠,7點半從家出門,倒了兩趟公交車趕來,她說,就是來幫忙的,以後也會來。
    然後,她扎著圍裙就刷了一個又一個砂鍋,讓她坐一會兒,都不肯。別人要替她,她說,“你們幫著張羅,刷碗這活兒,年輕人乾不來。”
    點單的小伙子,24歲,叫張鑫,面容清秀。他說,前些天來店里的時候,趕上裝修。“一直關註進展,開張了,就來搭把手。”前廳幫顧客點單,接外賣電話,幫後廚下單,他跑前跑後。
    還有在吉大一院產前科工作的劉曼瑩,這個21歲的女孩,趁午休時間,來店里幫忙了一個多小時。“開業忙,飯口一定更忙。”下午上班時間到,她又匆匆回去了。
    除此之外,志願者中還有熟悉的身影,一直幫著這家人,連做了幾天志願者的董曉,通過新文化網報名,之前就曾幫忙出力的曲悅,還有開店前一天,主動要求清理廁所的尚琦駿。
    大家的交談不多,卻默契十足。前廳,後廚,下單,外送,形成了一條流暢的服務流水線。
    午後,小店客人漸退,一度出現志願者比客人還多的畫面。有了難得清閑,有人悄悄離開了,有人留下來,吃一口米線,這時大家才發現,原來還不知道一些人的名字。
  祝福牆裝好了
  來為他們寫更多的祝福吧
    10點,記者拿來了做好的祝福牆,紅色的愛心圖案,看起來非常溫馨,祝福牆上只有簡單的8個字“一碗米線,一份愛心”。
    “來,大家搭把手,幫忙把它貼上去。”拿來了膠帶紙,兩個高個子主動承擔起了貼祝福牆的任務。
    “看看,歪沒歪,就貼這了,怎麼樣?”站在凳子上的記者問道,“行,這正好,貼吧。”孫立傑在下麵把起了關。
    祝福牆貼好了,“把祝福都寫下來吧,貼上去,表達心意吧。”
    便簽紙是準備好的,黃色,用黑色的馬克筆寫字很清晰,“寫點什麼呢?對孩子祝福的話很多,提起筆來卻不知道該寫什麼。”一位客人拿起了筆,遲遲未動,說了這樣一句話。最後,她寫出了“張倬,願你早日康復。”這八個字,將便簽紙貼在了牆上,轉身離開了。
    看到祝福牆,張倬高興了起來,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縫,時不時抬頭看。
    比她更興奮的是張錦奇,顧客少了,他站在祝福牆前,使勁吸著鼻子,拿起筆,也寫上了祝福,“祝姑娘早日康復,成功站起來。”想了想又寫了一張,“感謝所有好心人的幫助”,把紙條放在掌心,“我要貼在最高的地方。”跳起來,粘在祝福牆最高的地方。
    他說,忙過這陣兒,要在店里設立一個捐款箱,賣一碗米線,就放進捐款箱5毛錢。“生意越來越好,我就能捐得越來越多,然後把錢捐給像我姑娘一樣需要幫助的人。”張錦奇說。
  本報記者 金凱 段超 趙添
    
  (原標題:升級開業 紅火米線更紅火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rfu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